真不用“主”来保佑
话题和宗教无太大关系,当然也是个观个见。
中午外出吃饭,在路上遇到一女子,她硬要朝我手里塞一张宣传品,嘴里说:主保佑你!
我摆手谢绝。
早晨的饭都没吃,早就饿的眼冒金星了,哪里还管什么主保佑不保佑的?窃坚信,吃饱了不饿乃是人间第一真理。
走进一家名号为“灵芝妹子”的米线店,店里人不多,服务员老热情了,先是把菜单拿过来,接着不遗余力的给我推销什么“海鲜米线”,看他推的那么卖力,我也不好拒绝,再说了,肚子正叫唤呢,于是就点了海鲜米线。
服务员像范进中举一般快乐:“海鲜米线,终于开张了。”
我听了在心里说,敢情,我这是吃这玩意儿的第一人啊。
所谓海鲜米线,无非是多了点海物,诸如海蛎子,蚬子,还有鱿鱼之类的,价格也不便宜,三十九元一份,一想到这是2017年最后一天,觉得该对自己好点,于是一咬牙就掏出了银子。
服务员小伙子,收了款,欢天喜地的吆喝后厨:海鲜米线一份儿。功夫不大,做好的海鲜米线就端出来了,分量倒是足够,做的一般,填饱肚子是王道,也就风卷残云了。
饭毕,走出米线店,没想到2017年最后一天的天气如此之好。冬日暖阳有点暖融融的,说实话,印象里每年12月底这最后的一天,很少有这样的天气。
沿着来路返回,不觉之间,居然又遇到了饭前来的路上,向我推销“主保佑你”的那位女子,她依然虔诚无比的嘟囔着:“主保佑你”,然后把那张宣传纸塞给我,我依然谢绝。
坦率的说,我不信,所以对主保不保佑自己倒也没啥兴趣。只是记得日前看过一个资料,说是当下信这个的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,这也间接的透视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,那就是大众信仰的缺失或者迷离。
细细的想一下,倒也理解,人总得有点精神寄托,说信仰也可以。家有一个亲戚,一个老姐姐,住在养老院,条件很好,有时间我就过去看看她。她就信这个,到了时间就忙不迭的祷告,一而再再而三地嘱咐我看看《圣经》,看着她那一脸虔诚,我都不好意思驳她的面子。
信仰缺失,大概是当下国人最无法面对,却不能不承认的社会现实。
也并非危言耸听,如今太多幺蛾子的事件,基本都与信仰的缺失有关。
但是,主能不能保佑你,说到底还是自己说了算。《国际歌》里的一句歌词说的明白: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,也不靠神仙皇帝,要创造人类的幸福,全靠我们自己。这才是最真实的道理。
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祈愿,祈求别人保佑,这靠不住。唯一能靠住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上帝,自己是自己的主人,自己把握自己,自己纠正自己。
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曾经写过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感叹:“在我们18岁的时候,信念是我们站在上面眺望的山头,但是到了45岁,我们的信念就成了藏身的山洞。”这句充满着人生机理的话也许能切中我们。
就是这样吧?!
2018年1月1日星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