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学校——首都经贸大学——离退休老教师有十多个文体社团:合唱团、舞蹈队、手工组、武术队……当然摄影组是必须有的。
摄影组的正式名字叫“银色风摄影室”。是不是挺浪漫挺靓丽的?
是的,我们的摄影组办得很好,每学期都有长计划短安排。外出采风、能者讲课、互相交流。摄影爱好者们之间彬彬有礼、谦谦互敬。
退休之后端起相机,走进摄影艺术殿堂的老同事们,开阔了眼界,获得了新知。经常在微信群里互相分享作品,乐不可支。晚年生活天天有新意,时时有乐趣。
这一日轮到亚平在室内活动中与大家交流摄影心得。题目是:《拍有故事的照片》。
下面是我准备的发言稿。放在这儿与乐龄伙伴们分享吧。
——亚平
退休人员半路出家、老年学艺,拍得最多的是风景和时令花卉。
这些都是摆在那里,拍摄起来是与拍静物差不多的摆拍。而且机位大体相同,于是照片貌似千篇一律,仿佛互相抄来抄去。
一、比如荷花,都在拍一个模样的大头像。容易使读者视觉疲劳审美疲劳。
我就想,为什么不拍出个与众不同的荷花、有故事的荷花?
于是,一个个燠热的盛夏,在颐和园西堤、在紫竹院、在圆明园、在北海公园,我不再逮什么拍什么,拍一大堆一个模样的荷花,而是轻易不按快门,慢慢走、细细看,寻寻觅觅,寻找不一样的、可以讲出故事的荷花。
这样,一点点积累,就积累出一组《莲藕图说<长恨歌>》——(http://www.china5080.com/articles12/393549.html)
“汉皇重色思倾国,御宇多年求不得。”
“天生丽质难自弃,一朝选在君王侧。”
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”
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
“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”
……
这是一支无人正眼一瞥的青莲。
因为她匍匐在泥水的卑微。
而她却从我的数百上千张荷花照片中应选。你看,她的花茎很长,说明她曾经长得很高,为什么?为了追求阳光、为了上进;为什么倒下?可能是前夜一场大暴雨的遭遇,可能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也可能某种原因受伤而倒下。而她仍然顽强地认真地绚烂开放着。她生命的顽强,对厄运的不屈,值得敬佩。
二、拍水中生灵也是这样
因为在拍片过程中,心里有故事,在用光、构图上,会有自己的构思和用意,这样用心、用脑子拍片,就可能拍出与众不同的有趣片片。
比如,拍水中游弋、空中飞翔的鸭子,想来想去拍来拍去,就拍出了这么一篇《画意 孤独》。
(http://www.china5080.com/articles12/497907.html)
“孤独不是孤寂,不是忧伤。没有声音,却有思想;没有外延却有内涵,有时寂静的外表下,头脑风暴正在进行。”
“孤独,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。不会享受孤独,就不会享受生命。”
“孤独,是从群体中偷来的享受,她高傲、优美,恣情酣畅,完全是精神的自由。”
“”独者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观察、学习各种客观事物并从中得到无限的快乐。”
“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生命,绝不会感到孤独。”
“孤独,屹立于天地间超然洒脱的心境,是精神优秀者的特质。”
三、拍人物更是要拍有故事的。否则拍出来也是没有“魂儿”的木偶。
我很少拍人物,因为很难得到让自己满意之作。
精彩虽可遇不可求,倒也有不期而遇之时。
在圆明园荷花基地,闲逛的人不多,大多是闻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。我埋头寻找着与众不同的荷花。忽然听到一个长者的声音侃侃而谈,谈的都是拍摄时所需的白平衡、曝光补偿等数据。抬头望去,哦,一位须发雪白的老人家挎着单反相机,在那里点拨比他年轻的老年摄影人。知情人说,老者87岁了,头脑清楚、身子骨结实。我不由自主跟上了老人,抢着拍下了几张照片。
回来在电脑上看,只有一张还可以拿得出来,请朋友们批评批评。
有时候我也在琢磨、寻找。
我们学校地处北京CBD(中央商务区)
高楼林立、繁华喧嚣。
而在宝马雕车香满路,笑语盈盈挥黄金的帝都,也有凭自己一双手、一钉一锤劳作,一个子一个子讨生活的手艺人。
这就是我们学校附近、人民日报社旁门外摆摊工作了的二十多年的皮匠朱达春。
因为常去找他修鞋、修拉锁,缝手风琴皮带,在交谈中慢慢熟悉、被他只低头干活,坚守诚实劳动养家糊口的本分所感动。
我开始拍这位鞋匠,从冬到夏
从大环境到细微之处的特写。
最终,在2017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写出了一篇有图有字的文章《从不过劳动节的劳动者》
(http://www.china5080.com/articles12/527713.html)
四、“无巧不成书”。最后请朋友们看一张并不漂亮却“有故事的照片”:
这是七夕乞巧节。早晨7:35,一个年轻摄影爱好者组成的微信群里出现了这么张照片:
一对老人走出地铁滚梯,相携前行。
拍片者注:
“今天是七夕节。这对老人,恩爱的榜样。”
几分钟后,有人说了:
“你拍到了我爸妈!”
紧跟着,有人疑问:
“真的假的,这么巧!”
老人的儿子说:
“跪了……太巧了!”
拍片者惊愕:
“真的假的?世界没这么小吧!”
嘿,世界就是这么小,七夕乞巧节,就是这么巧!
在首都经贸大学东校区,老人们都知道图书馆亚平眼睛已很不好,出门都是老伴拉着。拉着过马路,拉着上下台阶,也拉着走南闯北,云游天下。这早已是他们平凡生活的日子常态。
平凡生活的常态,必然经常出现,被世人目击甚至拍摄到,并不足为奇。
巧的是,在七夕节,在乞巧节,被不知情的外人拍到照片、发到群里;更巧的是,这个群里竟然有这对老人的儿子李睿!您说说,奇也不奇,巧不巧哉!
列位看官,明白了吧?
那被拍到的老人就是亚平和老伴,哈哈!
好,就让这张有故事的照片作为这篇《拍有故事的照片》的结尾吧。
希望伙伴们多拍有特色、有故事、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