耄耋之年桑榆情
图文 亚 平
天好。一早儿带着几片面包、两盒奶到北海公园遛早。
1先赏夏荷、练练拍摄手艺。
2然后坐在湖边藤萝架下吃早点。
3一抬眼,见不远处两位老人家在打球.
这是“太极柔力球”,是大中城市老年人近年新兴的运动。
4若不是花白头发告诉我他们的年纪,那矫健身手真不让小年轻。
5放下面包抄起相机——这正是我一直在找的题材:老年人的生活——赶紧拍了下来。
相机加手机一共拍了30多张,可用片和废片各半。
6球儿圆弧轻划
7应接轻松自在
8武壮士 柔中有刚
9文先生 英姿勃发
几个回合下来,“握手言欢”,坐下休息,聊着家常。可能上年纪了,有些重听,声音很大。听着他们的对话,显然是常年在这里晨练相识的朋友。
一忽儿,来了一位女士,道过安好,从包里拿出一条布绳,好像是个手工做的腰带。
10那痩削老人接过来对老壮士说:我帮你穿上。
11温馨一幕
12胜似一家
临了,那女士还说了一句:“有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就言语啊。”说罢,去了。
(“言语”,老北京话,意为“说话”)
这一幕幕,让亚平看得呆了。
好感动,亲近若兄弟姐妹,毫无“生分”“避讳”,分明是一家人啊。
那身宽体胖的老人像是孤身一人,在北海晨练认识了这些朋友,被众老伙伴尊重着、爱护着,情如手足。
13文雅矍铄的老先生已经83岁。
83岁,嘿,瞧人家那灵巧身段。
14略胖老人已是86高龄。一年前的锻炼方式还是游泳。曾坚持十年游泳不断。退休前在京城一所名校工作。这所中学的前身是延安的育才中学。老人家望着我说,“延安来的老师真好,和气。现在的,和他们不一样。”
这个我知道。育才中学是我母亲的母校。这所京城名校我也知道,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北京首屈一指的女中。1949年后,来自延安的育才学校女生部与其合并,成为北京最好的女中,出了一大批女科学家、女艺术家。那个年代女附中是高干女儿聚集之地,用一位校友的话说,这儿,“部长的女儿大把抓”。
1966年8月5日,延安来的女教师,时任校长卞仲耘被红卫兵活活打死,成为文革中被学生打死的第一名教育工作者。一所优秀中学的女学生,为什么到了文革,会爆发出那样野蛮残忍的兽性?在世的老教师老员工们都明白。我这个另一所名校,北京女12中的学生也明白——我们学校的女校长、老革命焦其树,也在这场罪恶的浩劫中被红卫兵打死了。天朝发生过的血腥反人类运动至今凡人不语,敢说的只有高呼“文革正确”的人。
扯远了。
而今这些老教工已退休多年,冷眼观世界,静心度晚年。
常在北京的公园里看到老人家们在一起高谈阔论、指点江山。多数人都就非常清醒,对于自己亲眼目击见证的历史,是非分明,心中有数。
这天北海遛早遇到的二位老哥哥就是这种谈“生”豁达,论“死”淡然的大智慧者。
他们笑谈生死:
好好活着,什么时候阎王爷来叫,咱们就跟着走。
15温馨桑榆情收录在相机,豁达生死观铭记在心灵。
是为《耄耋之年桑榆情》。
2020-07-20记
感谢来访 关注老人 领悟天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