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坛文物展
去天坛游玩,无意中看到,在天坛里的北神厨和北宰牲亭里,有“天坛文物展”。这是对天坛的历史和作用的最好诠释,自然是要仔细看看了。
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祁谷、祭天的场所,是中国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。同时,天坛是北京城明清两代“九坛八庙”中最大的坛,足见祭天的重要性。所以,天坛里的文物,也当然是不可小瞧得了。虽然在1900年天坛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浩劫,大量文物已经散失,可是从现存的文物中也可以了解到,当年的祭天仪式的隆重。
天坛文物展,主要分为七个部分。分别介绍了古时祭祀时的理念、坛庙建筑的规矩、以及祭器的发展过程、祭品制备的恭谨丰盛、仪仗乐舞的隆重威仪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。显示出在农耕文化时期,人们在靠天吃饭的时代,对上天的依赖和膜拜。
展览中,看到了大量的文物。其中有数十米长的祭天仪仗画卷,展现了祭天活动的隆重;有大量的祭天用的礼器,分别有金器、银鎏金、银器、玉器、青铜器、瓷器等,展现了古时候对祭天活动的重视;有各种造形美观的摆设,以显示皇室的高雅尊贵;有祭天活动中用的各种乐器,用礼乐仪式的敦和隆重来彰显国家对祭祀的尊崇;还有皇帝在祭天过程中使用的龙椅、交椅以及木屏风,细腻的雕饰尽显皇家的富贵以及工匠的高超技艺。
另外,还可以看到祭祀准备工作中一些必用的东西,如:宰牲亭里六角中空的井亭、宰牲房里漂洗大型牺牲的水池和漂洗中小型牺牲用的铜缸、煮牺牲用的大锅、盛水用的铜缸、以及祭祀前一天夜里要用的灯亭等,无一不显示出皇家祭天时的隆重。
通过对古代祭天的了解,可以看到,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,农耕民族对自然的依赖。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、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,并祈求上天对人类的保佑。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、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