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铁道博物馆(三)——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
1949年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中国铁路克服重重困难,迅速重建发展,为推动我国工业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从1949年到1978年,30年的时间里,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前提下,又经历了“大跃进”的失败和“文革”的强烈干扰,铁路里程还能以平均每年新增1000公里的速度不断发展,建成了很多新的路段,尤其是在西北、西南地区,形成了基本的路网框架。
在铁路里程不断发展的同时,技术装备也取得了很大发展。我国于50年代中期,自己造出了大功率蒸汽机车;60年代到70年代初,又自行研制出不同用途的多种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。解决了长期以来,我国的运营机车靠外国进口的局面。
由于我国地形为山多平原少,地质地形构造复杂,因此,建造铁路就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大量的架桥和开凿隧道。在缺少技术资料,缺乏技术力量的前提下,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路桥建设工人,硬是用自己的力量,解决了一个个建桥凿洞的难关,建起了一座座大桥,凿通了一条条隧道,使得中国的铁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。
铁路工业的建设不仅在于新建,更多的是日常运营和维护。有限的铁路,如何调配,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;如何指挥,使其平安正点的运营,这些都是铁路员工们的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时时刻刻面临的问题。而日常的维护,冬寒夏暑日复一日的巡视检查,更是对养路工人们的考验。尤其是在崇山峻岭、荒无人烟的地区,工人们用简陋的工具,维护着漫长的铁路,保护着铁路的正常运行。
经过30年的努力,1978年,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1707公里。铁路的运营管理,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。客货运量分别是1949年的8倍和20倍。在公路网还不发达的当时,无论客运还是货运,都起到了主力运输的作用。